关注电白文化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构建文化小康建设的科学格局——五论学习贯彻《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发布日期:2017-11-08 阅读次数:[1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17年03月03日

本报评论员

“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成果斐然。尤为可喜的是,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国家,各级地方政府能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部署下,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要素禀赋条件,开创各自的文化建设新局面,初步形成了百花齐放同时又各具特色的我国文化建设的科学格局。

这一科学格局的初步形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更要充分认识到,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仍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各地在对接、落实《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时面对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十三五”期间能否补齐短板,形成均衡协调的文化建设的科学格局,不仅关乎规划提出的“提高区域、城乡文化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区域文化发展格局更加优化”要求和目标的实现,更是检验各地对接和落实规划的试金石。

文化小康建设的科学格局必须契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不论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文化建设都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补齐地区间文化建设差异的短板,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兜好底线,针对各地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展传承保护、产业开发,从而形成文化建设保障基本、文化传承涵盖广泛、产业开发梯度有序的科学格局,是“十三五”期间文化小康建设的根本保证。对此,规划不但在目标和要求中都有所体现,而且在繁荣艺术创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章节中均有明确细致的安排,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建设有专门的论述和项目支撑,充分凸显了对构建文化小康建设科学格局的高度重视。

文化小康建设的科学格局必须符合“十三五”时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要求。“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发展战略直接影响着“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局,特别是其推进和实施与区域发展格局有着莫大关系,需要相关区域内的各种经济体协同参与。而文化是重大发展战略涉及的各区域互相勾连的重要内在联系,是推进和实施重大发展战略的基础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内各经济体文化建设的均衡、协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规划中提出“文化建设空间更加广阔”,正体现了构建文化小康建设的科学格局与重大发展战略实施之间的密切关系。

文化小康建设的科学格局必须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从根本上说,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权利均等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而只有在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均等化的实现,才说明我国文化建设实现了均衡、协调发展。对此,规划特别提出了若干个重点项目,如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边境地区文化建设工程。另一方面,只有构建了文化小康建设的科学格局才能有效破除区域壁垒,实现文化市场的统一、开放、有序,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文化企业的竞争、成长和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对此,规划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支持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都是基于此种考虑。

就规划本身具有先导性的特点而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能否根据自身特色推动文化建设,形成独具一格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小康建设的科学格局,既是实现“十三五”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对接、落实规划“成色”的一块很好的试金石。


返回主页
新闻动态
文艺活动
非遗保护
返回顶部